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短期展览和活动

“我们生活在南京”专家讲堂之《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时间:2018年01月27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字体: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那么,2018年注定会是一个丰收之年,

继上场大雪后不久,

天气预报称本周六南京又将迎来一场大雪。

大家又可以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拉。

.........

不过,

对于满怀期待要来科技馆听讲座的朋友们,

小科要和大家说一声抱歉了。

 

  因雪天出行不便,为了您和周开亚先生的出行安全考虑,原定于本周六上午(1月27日)进行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专家讲堂之《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讲座延期至2月3日(下周六)上午进行。给您造成不便,在此向您表示歉意,还望理解。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周开亚



著名动物学家

中国鲸类学奠基人

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兼任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IUCN/SSC鲸类专家组成员、IUCN/SSC保护繁殖专家组成员、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海洋公园保护基金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海豚保育学会顾问、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多样性》《中国天然药物》编委。发表论文327篇,其中发表在主要国际刊物的56篇。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哺乳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牛目》《中国的海兽》《江苏省志·生物志·动物篇》等专著、论文集14本,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创建了南京师范大学遗传资源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科研领域人才。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关于白暨豚的小故事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1952年12月,南京郊区的渔民在附近的长江中捕捉到一条长1.5米的“怪鱼”。虽然过去在长江里也看到它们的身影,但不敢去碰它们。现在它自己钻到网里来了。几个胆子较大的青年渔民打电话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问大学要不要这样的“怪鱼”。

  生物系的青年教师马上用手推车把它拉了回来。经大家辨认。发现这是一种没有见到过的海豚。于是,大家穿起工作服,拿起解剖刀,将它制成标本。这头重72公斤的雄豚,脂肪层特别厚,解剖起来很费劲。标本制好了,他们的工作服和里面滴棉袄、棉裤全部被油脂沾湿了。

  硕大的标本陈列在生物系的一个房间里,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应该对它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年,周开亚从云南西双版纳考察回来。当时他还是个20来岁的青年教师。他回到生物系后,看着这副标本就问同事:“从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当他得知地点就在南京附近江中后,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抱来参考书,着手鉴别它的种类。经过仔细的研究,结果出来了:这是稀有的淡水豚——白鱀豚

——摘自《白鱀豚及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千百年来,水深浪阔的长江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美、秉性独特的水兽。长江沿岸的渔民、农夫将它视作神灵,以种种美丽、奇妙的传说,将它化身为“长江女神”、“东方美人鱼”。1916年早春的一个下午,美国人霍依在洞庭湖的一声枪响,让动物学界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动物。

 

  以往,国际学界认为白鱀豚只生存于洞庭湖和临近的长江中游,直到周开亚先生和白鱀豚的偶然相遇。周开亚先生到长江下游各地走访调查、搜集标本,证明了白鱀豚的分布应向东扩展到南京至上海附近的长江下游。就这样,周开亚先生和白鱀豚结下了不解之缘。

  • 70年代中后期,为编写《动物志》“白鱀豚”条目,周开亚和同事们走访长江中下游省市调查分布,查明了白鱀豚的分布范围,将以往认为的分布西限向西推进了200公里以上;通过研究采集的标本,发现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

  • 1977年,周开亚等根据白鱀豚的外形和估计考证,将中文名称更正为“白鱀豚”,纠正了“白鳍豚”、“白旗豚”的误名。

  • 1979年,周开亚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始进行白鱀豚的分布、集群、潜水、迁移等生态和生物学的研究。

  • 1982年第三届国际兽类学大会上周开亚提出”白鱀豚的现存数少于400头,濒临灭绝”的观点,分析了导致白鱀豚死亡的原因,并首次提出迁地保护的设想。

  • 1983年,经周开亚等专家鉴定,在广西发现距今2000多万年的白鱀豚近亲——原白鱀豚化石,揭示了白鱀豚这一“活化石”物种的重要学术价值。

  • 白鱀豚在分类上曾归属于亚河豚科。80年代,周开亚等学者通过其骨骼和胃的研究,提出建立了白鱀豚科,这是20世纪在现生鲸类中唯一的新建科级阶元。

  • 90年代,用照相识别技术研究白鱀豚的迁移和种群数量,成功地识别了白鱀豚个体,首次获得它长距离迁移达200 km的证据,并基于照相识别数据估算种群数量已下降到100头左右。

  • 报道了诸多白鱀豚的皮肤、骨骼、肌肉、消化、排泄、神经及感官等器官系统的结构研究,保留了极珍贵的科学资料。

可是......

随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航船、渔网、闸坝给白鱀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来越多的白鱀豚死于非命,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丽的长江女神了......终于,中国特有动物、“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从我们身边消失了。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2002年死亡

 

如今,长江生态状况仍不容乐观,长江里的另一种鲸类——长江江豚也处在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不要让白鱀豚的悲剧再重演!2月3日,被誉为“白鱀豚的重新发现者”的中国著名动物学家、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开亚先生将做客“我们生活在南京”专家讲堂,为我们讲述《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

 

 

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

 

主题:“我们生活在南京”专家讲堂之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

主讲:周开亚

时间:2018年2月3日(周六)10:00

地点:南京科技馆主体馆3号会议室(主体馆12号门处有志愿者引导)

 

本次讲座也向普通市民开放报名,请扫描二维码平台报名:

 

专家讲堂《长江里的国宝——白鱀豚》主题讲座

说明:本讲座免费。但为尊重老一辈动物学家的付出、避免随意报名空占名额的情况(会议室可坐约60人)平台报名时需支付押金49.9元,实际到场签到并参加讲座后原路退还,如不到现场押金不退。

  讲座当天请报名观众提前到来,不要迟到,这也是我们对一位毕生奉献于科研、保护、教育事业的老人表达尊重的方式。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配合。

   如因时间冲突下周无法参加,可联系客服“小望”退还平台报名押金。

  非本地或因特殊情况不能在当天参与的朋友们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哦,讲演当天可是有现场直播呢!

 

(作者:佚名编辑:njs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