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科技馆动态

南京科技馆上演“光的十层解密”: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 点亮科学之光
时间:2025年08月11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字体:

8月10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南京科技馆国际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作为2025年度“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暨南京科协大讲堂的重点活动,这场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的科普讲座与实验秀,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学生及科技爱好者参与。活动通过《追光》主题讲座与光学科普实验秀相结合的形式,将深奥的光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沉浸式体验,在观众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卢明辉以“追光”为题,开启了一场跨越物理与哲学的光学探索。从蜡烛火焰的温暖到手机屏幕的冷光,从X光的穿透力到光纤的精密传输,他首先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光现象拉近听众与科学的距离。“光不仅是照亮世界的工具,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随着讲座深入,卢明辉以“十层理解”为框架,层层剥开光的本质:牛顿的粒子说与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形成思维碰撞,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电磁波的震撼发现,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揭示的光量子特性,直至量子纠缠与反物质湮灭的当代前沿研究。当讲到卡西米尔效应中虚光子产生的真空吸力时,台下听众不约而同发出惊叹,一位中学生观众感慨:“原来看似空旷的空间里,藏着这么多看不见的‘精灵’。”

南京科技馆上演“光的十层解密”: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 点亮科学之光

讲座现场的互动问答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现场小朋友的提问如棱镜般折射出科学本质的多维光谱:当被问及“三棱镜为何分出七色而非其他数量”时,卢明辉以光谱仪的精密测量与人类视觉细胞的分辨局限作答,揭示科学观测与生理感知的辩证关系——肉眼可见的色彩边界既受限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敏感度,也因个体差异(如画家对色彩的精细分辨)而呈现主观性;关于“隐身斗篷如何实现”的奇幻想象,他引出折射率分布的数学调控原理,同时坦言当前技术仍困于微波段二维实现,可见光三维隐身的突破需材料科学与波动光学的双重突破;而“色彩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差异”的追问,则直指技术应用对科学原理的重构——红黄蓝(颜料)与红绿蓝(光)的本质差异源于印刷与显示技术的材料限制(如黄光LED制造难度),凸显基础规律向应用创新跨越时“可能”与“可行”的鸿沟。这些互动不仅解答了孩子们的疑惑,更将物理原理与生活现象紧密连接,展现了科学探索的多维魅力。

南京科技馆上演“光的十层解密”: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 点亮科学之光

与理论讲解相呼应的光学科普实验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盛宴。实验员通过棱镜组演示光的折射与色散,当白光在玻璃砖中分解成彩虹光谱时,前排小朋友纷纷举起手想要触摸“光的颜色”。更令人惊叹的是裸眼3D全息投影——悬浮在空中的“蝴蝶”随着实验员手势翩翩起舞,看似真实的物体却“穿透”了障碍物,引发观众席此起彼伏的“哇”声。在声学相机演示环节,麦克风阵列实时捕捉并可视化声波传播路径,让“看不见的声音“以光点轨迹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一位家长感叹:”原来我们说话时,空气真的在‘画画’。”

南京科技馆上演“光的十层解密”: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 点亮科学之光

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市民李女士表示:“这样的科普活动既涨知识又有趣味,孩子回家路上一直在问超晶格白光的问题,比上兴趣班收获还大。”

作为活动承办方,南京科技馆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科普工作的核心是搭建公众与科学的桥梁,这次院士专家基层行通过‘讲座+实验+互动’的三维模式,让前沿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了‘追光’主题的双重含义——既追寻光的科学本质,也追寻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之光。”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科普活动虽已落幕,但光的探索永无止境。正如卢明辉教授在结语中所言:“从牛顿的苹果到爱因斯坦的光子,从海市蜃楼到量子通信,人类追光的脚步从未停歇。希望今天点燃的科学火花,能照亮更多人未来的探索之路。”当观众带着《追光》科普书籍和3D全息纪念卡走出科技馆时,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知识的馈赠,更是一把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



(作者:记者:刘婉如    编辑:兰天)